查看原文
其他

新规划来了!珠海将重点建设这些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


以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和珠海淇澳-担杆岛地方级

自然保护区为建设重点。

以大门口水道地方级湿地自然公园、

香山湖地方级湿地自然公园、

尖峰山地方级森林自然公园

和板樟山地方级森林自然公园

4处自然公园为建设重点。

“十四五”期间,

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地确定了!





近日,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印发了《珠海市自然保护地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根据《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年-2035年,分为近期(2021年-2025年)中远期(2026年-2035年)两个时期。



《规划》提到,

截至2021年10月,

全市现状自然保护地共有36处。


▲全市自然保护地现状汇总表


那么,《规划》

提出了哪些分期目标?

明确了哪些任务?

一起来了解↓




规划目标





近期目标



到2025年,落实全市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做到每个自然保护地都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完成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勘界立标、资源本底调查、总体规划编制,建立自然保护地网格化巡护监测体系,自然保护地生态公益林占比进一步提高,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初步建成具有珠海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力争保护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淇澳红树林湿地公园 李建束/摄


自然保护地陆域部分占全市陆域面积的9%以上、海域部分占全市领海基线内海域面积的9%以上。




中远期目标



到2035年,自然保护地面积保持稳定,陆域部分占全市陆域面积的9%以上、海域部分占全市领海基线内海域面积的9%以上。


▲斗门区水松林保护区


建立政府监管、管理机构管理、社会积极参与的三级保护机制,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


建设完成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科研监测、自然科普教育、资源合理利用体系,全市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均受到有效保护。


▲中华白海豚在水中嬉戏


建成一批以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海淇澳-担杆岛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等为代表的示范性自然保护地,全市自然保护地由“保运转”阶段全面晋升至“能力提升”阶段。


自然保护地实现严格保护、科学利用、精细管理、高效共享,全面建成具有省内先进水平和国内一流水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规划任务



0

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包括整合优化、勘界立标、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资源本底调查、编制规划等。


 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主要项目 


● 整合优化  到2025年,完成全市所有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工作。


● 勘界立标  到2025年,完成全市25处自然保护地(包括8处自然保护区、9处森林公园、8处湿地公园)勘界立标工作。


▲三板湿地公园 张洲/摄


●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每个自然保护地作为独立的登记单元,清晰界定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划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的边界,明确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种类、面积和权属性质。


● 资源本底调查  到2025年,完成全市25处自然保护地资源本底调查工作,为自然保护地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合理规划夯实基础。


● 编制规划  到2025年,完成全市25处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2035年前,完成重点自然保护地的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


0

提升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包括管理系统建设、巡护系统建设、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基础设备配备等。


 提升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主要项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建设管理系统  新建或租赁新设立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办公用房,落实全市8处自然保护区的管护站,重点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设置哨卡。


● 建设巡护系统  修缮自然保护地巡护道路,建设巡护补给点,修缮自然保护地巡护码头,结合林长制、珠海市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完善升级)推进自然保护地网格化巡护管理。


▲“云监控”助力护林


● 建设防灾减灾系统  推进建设全市自然保护地防火监控系统,建设视频监控17部,建设防火林带30公里,建设森林消防通道80公里,建设消防水池90处,建设瞭望塔3座,建设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点,建设野生动植物防疫及病虫害检测站。


● 配备基础设备  购置新设立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办公电脑、桌椅等必要办公设备,购置必备的巡护车辆、巡逻船艇,结合林长制巡护工作配备自然保护地巡护终端1400台。


0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包括加强红树林保护、海岛和海岸线保护、天然林和水源涵养林保护、生态多样性保护等。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主要项目 


● 加强红树林保护  推进珠海淇澳-担杆岛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国家重要湿地。加强自然保护地内红树林分布区域的巡护力度,在红树林分布区域设置宣传、警示标牌50处。


● 强化海岛、海岸线保护  加强自然保护地内海岛、海岸线的巡护、执法力度,设置宣传、警示标牌50处。


● 加强天然林、水源涵养林保护  对自然保护地内的天然林、水源涵养林实施严格保护措施,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原则上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


●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结合自然保护地综合科学考察,开展自然保护地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专项调查,建立数字化保护管理系统,建设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救护站。


0

加强自然生态修复


包括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受害区域修复、红树林湿地修复、矿山及裸露山体修复、海洋生态系统修复、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建设等。


 加强自然生态修复 

 主要项目 


● 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受害区域修复  对自然保护地内松材线虫、薇甘菊及林地红火蚁等林业有害生物受害区域开展防治和修复。


● 加强红树林湿地修复  以本地红树植物秋茄、木榄、桐花树等为主造林苗木,规划近期在珠海淇澳-担杆岛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滩涂种植红树林50公顷。中远期修复珠海淇澳-担杆岛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红树林152公顷,加强后续的抚育管理工作。


● 加强矿山石场修复  开展珠海淇澳-担杆岛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珠海斗门锅盖栋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珠海金湾拦浪山-茅田山-木头冲地方级森林自然公园和珠海斗门黄杨山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矿山石场的生态修复。


▲庙湾珊瑚保护区


● 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修复  严格执行渔船“双控”制度,减轻近海捕捞强度,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加强海草床和珊瑚礁资源调查,开展科学评估,开展相应的生态修复工作。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摄于淇澳岛


● 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  开展珠海淇澳-担杆岛地方级自然保护区黑脸琵鹭、黑嘴鸥、小灵猫、猕猴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修复。


● 推进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建设  推进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珠海段及各生态节点建设,加快珠海市连通各自然保护地的碧道、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0

完善科研监测体系建设


包括自然保护地科研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管体系建设、红外相机监测体系建设等。


 完善科研监测体系建设 

 主要项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构建自然保护地科研体系  与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加强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白海豚的相关科学研究。在珠海淇澳-担杆岛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建设1处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加强科研资金和人员投入,开展珠海淇澳-担杆岛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药用价值的研究与开发。


● 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  开展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白海豚种群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湿地和海洋环境监测。开展珠海淇澳-担杆岛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珍稀动植物种群监测。建设全市各类自然保护地内长期监测样地6处。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市自然保护区和重点自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样地网络。


● 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管体系  推进全市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体系建设。到2025年,基本完成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海淇澳-担杆岛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电子围栏工程建设。到2035年,基本完成全市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记录:四只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同框”


● 建设红外相机监测体系  逐步建设珠海淇澳-担杆岛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珠海高新凤凰山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珠海万山群岛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珠海斗门黄杨山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珠海斗门锅盖栋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珠海香洲黑白面将军山地方级森林自然公园、珠海金湾拦浪山-茅田山-木头冲地方级森林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红外相机监测体系。中远期,探索建立覆盖全市自然保护地的红外相机监测体系。


0

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包括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探索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等。


 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主要项目 


 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加强自然保护地范围内残次林更新改造力度。到2025年,完成更新造林、低效林改造200公顷。到2035年,完成更新造林、低效林改造360公顷(含2025年前完成的100公顷)。


● 提升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对珠海淇澳-担杆岛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珠海大门口水道地方级湿地自然公园、珠海金湾金湖地方级湿地自然公园、珠海华发水郡地方级湿地自然公园和珠海横琴滨海地方级湿地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开展湿地提质,通过栖息地改造、水系连通、植被恢复等措施,提升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华发水郡湿地公园


 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严格管控入海污染物排放,减少近岸海域养殖规模,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实施珠江口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和关键栖息地保护修复,加强中华白海豚等典型旗舰物种的保护,维护其觅食生境和洄游通道。对淇澳红树林外滩600米范围内海域进行综合整治,全面清理鱼笼渔网和蚝排。


● 探索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  开展自然保护地GEP核算指标构建和方法研究,探索制定珠海市自然保护地GEP核算体系。


0

强化生态公共产品供给


包括开展自然教育、发展生态旅游、丰富生态产品等。


 强化生态公共产品供给 

 主要项目 


 开展自然教育  在珠海淇澳-担杆岛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珠海市生态文明宣教中心暨粤港澳自然保护地研学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自然保护地交流平台。开展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园建设。


● 发展生态旅游  加强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开展珠海尖峰山地方级森林自然公园、珠海华发水郡地方级湿地自然公园、珠海高新淇澳红树林地方级湿地自然公园和珠海金湾拦浪山-茅田山-木头冲地方级森林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工程建设。重点加强珠海淇澳-担杆岛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方面的资金投入,打造珠海市生态旅游的展示窗口。


▲淇澳红树林湿地公园 李建束/摄


● 丰富生态产品  推动自然保护地内优质自然资源和生态种植模式产出的地理产品认证流程规范的研究和构建。


0

强化管理体制机制与人才建设


包括理顺管理体制、规范机构形象、强化监管和执法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


 强化管理体制机制与人才建设 

 主要项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理顺管理体制  到2025年,完成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设置,做到每个自然保护地都有相应机构进行管理,基本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制度。


● 规范机构形象  到2035年,完成自然保护地logo形象设计,打造具有珠海特色的自然保护地标准化标识系统。建设包括指引标识、界限标识、提示标识、警示标识、禁止标识和装备标识等在内的珠海市自然保护地标识系统。


● 强化监管和执法能力  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地自纠自查,每年开展2次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加强执法合作。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到2025年,主要提升工作人员资源管理、野外巡护、业务拓展等基础性、综合性方面水平。逐步增加公众教育、调查监测的培训交流方向。到2035年,形成覆盖自然保护地工作所有主要业务方向的培训体制,并根据各保护地特点,开展专题培训交流。


09 

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法规制度体系


包括建立法规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特许经营制度等。


 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 

 法规制度体系主要项目 


 建立法规体系  根据上位立法进程,到2035年,完成《珠海市自然保护地管理办法》制定。


● 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  在国家统一政策支持下,对全市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内集体所有土地及其附属资源实施生态补偿,通过租赁、置换、赎买、合作等方式实现多元化保护。


● 建立特许经营制度  到2035年,完成珠海市自然保护地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制度的建立,确保全市自然保护地内自然资源的规范经营、可持续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


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

查看《规划》全文。


期待《规划》的出台,

能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力度,

激发社会各界保护自然的热情,

让珠海人享受到越来越多生态福祉!


来源|珠海政府网整理,素材来自珠海市自然资源局,部分图片来自珠海传媒集团、今日斗门

珠海出台新办法!明确知识产权失信行为认定标准和管理措施@珠海劳动者 遭遇欠薪如何合法维权?快收藏这份指南→在珠海申请低保需要什么条件?智慧养老信息平台有什么功能?回应来了……@珠海人 这5种门诊慢特病可跨省直接结算!指引看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